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场景理论下移动社交媒体的场景建构

场景理论下移动社交媒体的场景建构

时间:2022-08-09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场景理论下移动社交媒体的场景建构

作者:付雪妍

来源:《新媒体研究》2017年第14期

摘 要 社交作为移动互联网三大领域之一,在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随着Web3.0时代和罗伯特-斯考伯的“场景时代”的到来,移动社交媒体的场景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带来了许多新的社交场景体验,人们也越来越依赖于移动社交媒体所建构的场景。因此,从场景理论出发,探讨移动社交媒体的场景建构及其新特点对移动社交媒体的发展十分有意义。 关键词 场景理论;社交媒体;场景建构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4-0003-02

正如罗伯特-斯考伯在《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中所说,“社交媒体对于场景时代是必不可少的。正是通过在线交谈,我们明确了自己的喜好、所处的位置以及我们寻求的目标。”[1]作为Web3.0时代的代表性产品,涌现出了大量的社交媒体如微信、陌陌、探探等。随着这些社交媒体与移动设备、大数据、传感器以及定位系统等技术结合,社交媒体所运用的数据会更加准确,所提供的服务会越来越符合每个人的需求,个性化、定制化的社交场景时代即将到来。在这个即将到来的社交场景中每个人既可以享受个性化的定制,又可以在大社交场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归属。

对于场景的简单界定,戈夫曼、罗格·巴克、劳伦斯·佩尔温都对其做过简单的界定。戈夫曼将行为区域描述为“任何在某种程度上感觉受到屏障限制的地方”。罗格·巴克认为“行为场地”是“有界的、临时的,有形场所”。劳伦斯·佩尔温定义场景为“一个特定的地方,在大多数情况下包括特定的人,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活动”。[2]这些简单的界定都局限在物理空间上,而移动社交媒体的场景则是在虚拟的空间里,因此,移动社交媒体的场景有着不同的场景建构和场景体验。

1 移动社交媒体的场景建构

1)建构的时代背景——Web2.0到Web3.0的技术发展。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社交媒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Web1.0时代的信息传播,主要是门户网站,此时的信息传递是单向性的。网站提供给受众的信息是经过编辑处理过的,带有明显的议程设置。Web2.0时代是网络社交时代,论坛社区、自媒体崛起,互动性明显增强。Web3.0时期,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随着社交媒体逐渐与移动设备、大数据、传感器以及定位系统等技术结合,给用户带来了许多新的体验。基于地理位置的移动社交工具陌陌,可以认识周围的朋友并查看信息交流。基于熟人社交的微信,有摇一摇和查看附近的人的功能。这些快速发展的移动社交媒体,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新媒介,新场景,新行为。新的社交媒体的发展与出现,改变了我们信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交流的模式,信息的流动方式发生改变,建构了新的社交场景。新的场景下,需要遵守新的规则,改变了用户的社会角色或身份从而改变了我们的行为。

2)建构路径—用户的“个性化”与“社会化”,公共场景与私人场景。社会化通常情况下指的是人在社会中学习知识和社会经验获得的,形成一种被社会认可的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而这里的社会化指的是受众通过移动社交媒体获取信息和经验知识,并与社会上的人交往,产生信息的流动的过程。用户通过移动社交媒体获取信息一方面是因为求知的本性,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了解周围的信息,而更好地融入社会。正是如此,才会产生信息的相互流动,从而建构了社交场景。移动社交媒体、新的信息交流模式、受众的参与这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建构了新的社交网络场景,这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同时,Web3.0技术的进步,社交媒体更加注重于个性化定制,用户可以自主的选择自己感兴趣信息去接受。这种建立在高科技的基础上的移动社交媒体的个性化定制,造就了一个个私人场景。用户在使用移动社交网络互动的过程中就形成了移动社交媒体的场景。即媒介的变化产生了新的信息流动,信息的流动带来了新的场景建构,而移动社交媒体时代,信息的交流模式主要由用户的参与来完成。这就使私人的信息和公共的信息交流更加频繁,私人场景和社会化的场景往往会逐渐融合。 3)建构方式—场景之间的“弱链接”。移动社交时代,基于个人兴趣或者现实关系等形成的小社交群体,小的社交群体里面的信息交流,形成了小的社交场景。而这些小的社交群体中的个体又会分别属于其他的不同社交群体。这种不同社交群体间的信息交流使得社交场景的网络愈加复杂和多样。小的社交场景之间,可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会不断链接,渐渐形成一种大的社交关系网。这种网之间的链接是一种“弱”链接,不是直接的、强硬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一种链接,它可能是人际的、地域的、兴趣的等等。这种移动社交媒体下的场景之间的“弱”链接虽然是基于人际、地域、兴趣等基础上的,但与大数据、定位系统等科技手段都密不可分。如陌陌的地域社交和微信的熟人社交等。这些社交场景之间并没有十分强的关系链接,而是基于个人意愿基础之上的“弱”链接。 2 移动社交媒体场景特点

1)时间碎片化、时空一体化场景。移动终端把一切碎片的时间都利用了起来,但它也把一切时间都变成了碎片时间。这里的时间碎片化,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用户用来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碎片化了。第二,移动社交媒体也碎片化了我们的时间。媒介作为人的延伸,对人类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移动社交媒体将人类时间碎片化的同时,还实现了是虚拟的场景和现实场景之间的无缝隙转换,是虚拟场景和现实场景相互交织、相互融合,形成一种时空一体化的新场景。而移动社交媒体的超强的社交属性、可移动性、即时性等特征使存在和缺席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使虚拟和现实场景更加无缝连接。在时空一体化的场景中,物理空间和时间上的缺席并不会阻碍用户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它突破了时空界限,接受信息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只要有时间、有移动客户端都可以随心所欲的进行交流。相比较传统社交媒体而言,打破了时空界限,形成了全方位交流的社交场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虚拟场景和真实场景相结合。我们建构了社会场景,但是我们对场景定义的随意性并没有减弱场景对我们的束缚。场景的规则介于客观性和主观性之间,场景规则和角色看起来是“客观存在的”,因为人们的期望是相同的,但是都有一定的“内部主观性”[3]。梅罗维茨这里说的“内部主观性”有这个场景内部成员自主约定俗成的一种规则,每个人都需要共同遵守的。在这里真实场景是指我们在真实生活里状态,而虚拟场景则事我们移动社交媒体中的场景。在社交媒体中,我们可以用虚构的名字,虚构的身份注册一个账号。这时候我们的身份是虚构的。但是,当下手机移动社交媒体中,有不少已经开启了实名制等,或者发一些关于用户真实信息的消息,真实的信息和虚假的信息混合在一起,不容易区分。在用户之间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中,建构了一个个社交的场景。但是这种真实信息与虚假的信息混合在一起的交流,导致了真实场景和虚假场景的结合。

3)“前台”和“后台”界限模糊,“中区”扩大。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将前台认为是让观众看到并从中获得特定定义的表演场合。后台是为前台做准备,掩饰在前台不能表演东西的场合[4]。在移动社交媒体下,由于其匿名性,虚拟性等特点,无需担心自己的隐私或者秘密被泄露,所以用户可以在场景中畅所欲言表达出展示的自我。这种情况下,用户所展现的就不是自己的“前台”,反而是更真实的自我,但是这种“真实”的自我并不是完全是“后台”的。因为,移动社交媒体所展现的真实信息都是有意暴露的,是想展现给大众的部分内容,即具有很强的“前台”性。这就导致了“前台”和“后台”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由于前台和后台之间的界限模糊,许多用户就会自动选择前台和后台之间的中区行为,展现那部分渴望被别人看见的真实的自我,部分真实。 3 结论

随着移动社交媒体与大数据、传感器、定位系统的不断结合,移动社交媒体所建构的场景将会不断地变化,越来越个性化,更加符合每个人的意愿和兴趣。与此同时,“前台”与“后区”之间的界限不断模糊以及虚拟场景与真实场景之间的不断融合,给我们的社交场景带来一些新的特点和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罗伯特·斯考伯,谢尔·伊斯雷尔.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2.

[2]谈国鹏.论社交网络场景的建构和影响[D].苏州:苏州大学,2012:26.

[3]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