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版淋巴结超声诊断培训课件.doc

新版淋巴结超声诊断培训课件.doc

时间:2024-02-16 来源:小侦探旅游网
淋巴结形似肾,由皮质髓质组成。

淋巴结的构造可因生理和病理情况不同而有所改变,与年龄、部位,有无病变等有 关

解剖区域 淋巴结大小 纵横比( L/T ) 淋巴结边界 淋巴门 淋巴结皮质 淋巴结内部回声 辅助特征 与邻近血管关系 彩色血流显像及多谱勒

②淋巴结大小

?在同一切面图上测量最大纵径

L 与横径 T,横径比纵径更有价值。 (图4-4-1)

8mm

?正常淋巴结横径上限为5-8mm ,若以 5mm为限,则敏感性较高而特异性下降;若以

为限,敏感性下降而特异性增高。 则

?下颌下、上颈部淋巴结通常较其它部位的淋巴结要大,这可能与口腔经常发炎有关。 ?二腹肌区域淋巴结横径>

8mm、或颈部其它区域淋巴结横径> 7mm,都应考虑恶性淋巴, 结

特别要怀疑鼻咽喉部肿瘤。

?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淋巴结肿大,通常是横径均匀性增大。 纵

?转移性淋巴结一般都很大,然而感染性淋巴结可以和转移性淋巴结一般大小,也有较小的

淋巴结内发生转移灶。

?对已知原发肿瘤患者行动进态观察,发现相关部位淋巴结肿大,高度提示淋巴结则转移。

③纵横比( L/T )

?又称淋巴结圆形指数,在同一切图上纵径 ?良性淋巴结椭圆形、长卵圆形, :多趋向于棱形、长

下颌下、腮腺淋巴趋向于圆形,

L 除以横径 T,是诊断淋巴结肿大的主要指。 标L/T ≥ 2。(4-4-2)但正常情况下, 图

95%的下颌下淋巴结, 59%的腮腺淋巴结L/T ≤ 2。

?恶趋向于圆形, (图4-4-3)但恶性淋巴结早期可能呈卵圆形。 性淋巴结:形态?L/T为1.5时,超声区分正常反应性淋巴结与病理性淋巴结的敏感性为71%,特异性为65%;

L/T为2时,敏感性提高到 ④淋巴结界边

81-95% ,特异性提高到 67-96% 。

?转移性淋巴结和淋巴瘤其边界锐利 (图 4-4-3),而反应性增生和正常淋巴结边界光滑不锐。 ?结核性淋巴结其边界通常不锐,这是周围软组织水肿和腺周围炎引起。 (图 4-4-4) ?已确诊的恶性淋巴结其边界不锐,预示包膜外有蔓延,有助于患者预后的评估。

⑤淋巴门

?淋巴门分三型: ?宽阔型淋巴门的形态与淋巴结一致,长轴切面上呈椭圆形;

?狭窄型淋

巴门呈裂隙样改变; ?缺失型淋巴门为中心部的高回声结构消失。

?正常情况下 85-90%的有与淋巴结形态相符合的长条形淋巴门(图

4-4-2)。

?淋巴门增大与淋巴管和血管数量增多,慢性炎症增生有关。淋巴门回声减低与淋巴结皮质

受浸润有关。

?炎症活跃、恶性淋巴结,淋巴门变薄,呈裂隙样,最后完全消失(图

4-4-3,图 4-4-4)。尽

管转移性淋巴结、淋巴瘤、淋巴结核趋向于淋巴门消失, 可见正常淋巴门。 (图 4-4-5)

但早期因髓窦没有完全破坏, 故仍

?有一种淋巴门消失,是大量脂肪浸润淋巴结,使整个淋巴结呈高回声。

⑥淋巴结皮质

?淋巴结皮质形态分三型,

?狭窄型,长轴切面上最宽处皮质厚度小于淋巴门直径的 1/2;?

向心性宽阔型,皮质厚度大于淋巴门直径的 的皮质是最薄处皮质的

2 倍。

1/2;?偏心性宽阔型,皮质局限性增厚,增厚

?狭窄型皮质, 几乎均见于良性淋巴结, 只有 9%的恶性淋巴结皮质狭窄, 但通常伴有转移所

致的扩大的高回声淋巴门。

?向心性宽阔型皮质多见于恶性淋巴结,见于良性淋巴结的常伴有周边淋巴小结肥大表现。 ?偏心性宽阔型皮质绝大多数见于恶性淋巴结(图

4-4-6),有时也可因皮质内的肉芽肿和局

灶性滤泡增生。 ⑦内部回声

?一般与毗邻肌肉相比较定义淋巴结回声水平,回声有强弱之分,分布有均与不均之分,不

均又分灶性液性无回声区和强回声光点。 声较毗邻肌肉回声显度降低。

正常淋巴结、反应性淋巴结、 淋巴瘤、淋巴结核回

?淋巴瘤回声具有假囊表现,即低回声伴后方回声增强;现在应用新型探头很少表现假囊回

声,多见微小结节灶。淋巴瘤回声随着化疗后组织的纤维化而增强。

?恶性淋巴结和淋巴结核内部回声多变不一。

?除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趋向于高回声,其它肿瘤转移的通常多呈低回声。因此高回声淋巴

结是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的有效标志。

?无回声区常由转移的鳞状细胞癌液化坏死,或由甲状腺的囊性乳头状癌、鼻咽部癌转移性

淋巴结囊性变所致。

?斑块状高回声区见于结核性淋巴结,这是凝固坏死所致,常合并囊性变。 ?皮质部的大斑状钙化灶可见于肉芽肿疾病或化疗放疗的淋巴结中。 ?淋巴结内微小钙化点见于甲状腺乳头状癌、髓样癌的转移。

(图 4-4-7)

⑧辅助特征

?淋巴结毗邻软组织水肿:表现淋巴结周围呈弥漫性低回声,筋膜回声缺失。 (图 4-4-8)

?淋巴结相互融合:淋巴结成串连于一起,其间为异常软组织。 (图 4-4-9) ?毗邻软组织水肿与淋巴结相互融合是结核性淋巴结的常见特征。在转移性淋巴结和淋巴瘤

相对较少。

?必须注意淋巴结毗邻软组织水肿与淋巴结相互融合,也可见颈部接受过放疗的患者。

⑨与邻近血管关系

?观察血管有无受压,血管壁是否完整,淋巴结与血管接触的长度,包绕血管的度数,探头

加压或吞咽试验来判断血管浸润的程度。

?肿大的淋巴结压迫血管时,可造成血管变形,

(图 4-4-10)动脉搏动减弱。

?转移性淋巴结浸润到血管时的直接征象:血管受压变形,血管壁回声带被低回声所间隔,

搏动减弱甚至消失。

?转移性淋巴结浸润到血管时的间接征象:

淋巴结与血管接触的长度> 35mm,或淋巴结包绕 无论淋巴结有无肿大,

血管> 180° 。

?超声诊断静脉血管浸润难度大,

但一旦颈内静脉内见到血栓形成时,

均应考虑转移性淋巴结,因为炎性淋巴结不会伴有血栓形成,除非颈内静脉内膜有炎症。 ⑩彩色血流显像及频谱多普勒

?淋巴门型:血流信号沿着高回声的淋巴门分布,或从淋巴门血管主干放射状发出。就考虑

是淋巴门血管型,也不论该血流是位于淋巴结中央或边缘。 淋巴瘤也较常见。

(图 4-5-1)多见于良性淋巴结,

?中央型:血流信号位于淋巴结中央,经多切面扫查均显示该血流信号不是来自淋巴门部,

中央型血管,尤其是紊乱的中央型血管见于恶性淋巴结。 (图 4-5-2)

(图

?边缘型:血流信号位于淋巴结边缘,经多切面扫查均显示该血流信号不是来自淋巴门部,

但可能证实血供来愿于从淋巴结外周穿入包膜进入淋巴结的血管,或不能显示来源。 4-5-3)边缘型血管对恶性淋巴结的诊断最有价值,结核性淋巴结也可见到本型血管。

?混合型:同时显示上述三种类型中的至少两型以上。

(图 4-5-4)可见于恶性淋巴结与结核

性淋巴结。

⑩彩色血流显像及频谱多普勒

?以无血流型、淋巴门血流型作为良性病变的特征,以混合血流型、点状血流型,边缘血流

型作为恶性病变的特征,将转移性淋巴结与良性反应性淋巴结区别开来的准确率约 敏感性约 89%,特异性约 87%。

?血管阻力:一般认为转移性淋巴结比反应性淋巴结的

88%,

RI 和 PI 值高,但甲状腺乳头状癌颈

RI 和 PI 值很重

(表 4-5-1)故建议应在三个或三个以

部淋巴结转移的 RI、PI 值与其它转移性淋巴结相比相对较低。正确地测量 要,因为同一病变内不同的测量方法会得出不同结果, 上不同部位进行检测,选择最高的

RI、PI 值进行分析。

临床淋巴结肿大的诊断思路

浅表淋巴结肿大:一、生理性肿大:质地柔软,表面光滑,可移动,无压痛

二、病理性肿大:

A 淋巴结局部病变: 1.急性淋巴结炎:局部有疼痛,多数皮肤潮红,肿大淋巴结增长快,压 痛明显,以单侧单个淋巴结肿大为多见, 到原发感染病灶 。

2.慢性淋巴结炎:慢性淋巴结炎病期较长,可单个或数个淋巴结肿大,以颈部、颌下淋巴结 常见,增大速度慢,局部可有轻度压痛或无压痛。抗炎治疗无效

B 全身性疾病:肿瘤性急性疾病:全身淋巴结无痛性、进行性肿大,质地偏硬,

移动性差,进展较快,个别可出现深部淋巴结压迫症状,还伴有发热、乏力、面色苍白、皮 疹、皮肤出血点、肝脾肿大、骨质破坏等。

多伴有全身发热,纳差等,常在淋巴结引流区域查

急性传染性疾病: 多伴发热、寒战、全身酸痛、皮疹、黏膜潮

红等,部分可伴轻度肝大、脾大、贫血等。多有红肿热痛表现。

急/慢性感染性疾病:抗炎治疗有效

深部淋巴结:

A 肺门区淋巴结肿大 :1 肺结核表现为单侧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 合,增强扫描可见中心低密度区和环形强化 2.纵隔淋巴瘤表现为双侧性淋巴结肿大

,儿童期很少出现大块融

,CT 值可达 90~100Hu,存在钙化时更能明确诊断 ; ,不对称 ,且肿大淋巴结融合 ,密度均匀 ,边缘多较锐利

,强化明显 ,周围可见多数斑点状高

,无

呈圆弧形、波浪状或大分叶状突出 ,向下可超越肺门水平 ,甚至达膈面 ,坏死液化少见 ,未经治疗 罕肿大见钙化 ; 3.巨淋巴结增生症表现为单发淋巴结肿大 密度影环绕 ,是透明血管淋巴结增生的特征 B 肠系膜淋巴

; 肺结节病表现为双侧肺门淋巴结对称性肿大

干酪坏死所致的低密度 ,有肺实质及肺间质改变 ; 4. 转移瘤有原发瘤存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